0898-08980898

名医风采EXPERTS

岐黄薪火耀汾阳

咨询热线

0898-08980898
地址:广东省清远市
传真:0000-0000-000

康复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康复案例

关爱心灵筑梦成长!抑郁型分裂情感性障碍少女社区康复个案 社工案例计划

发布时间:2025-09-04 07:18:21 点击量:

  

关爱心灵筑梦成长!抑郁型分裂情感性障碍少女社区康复个案 社工案例计划

  D(化名)、女、22岁、户籍。是F区某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在管患者,19岁时被诊断抑郁型分裂情感性障碍。2021年6月16日社康开展第一次随访服务,服务对象本人与外界沟通能力较弱,且无直接联系方式。服务对象家属配合度极低,明确表示不需要社区服务,对于服务对象的病情也不愿多谈,病耻感较强,不是很配合社区随访。

  2021年11月14日,服务对象在家属陪同下前往康宁医院就诊,服务对象仍有凭空听到有人对她说话,认为有人监视的情况存在。情绪方面比较烦躁,平日里不敢出门。否认有攻击、自伤、毁物的想法。

  服务对象父亲长期在邻市,家中只有服务对象与母亲共同居住。平日里母亲上班,服务对象一人在家,无人陪伴。既往服务对象与母亲关系一般,情感比较平淡。家中无兄弟姊妹,缺少陪伴,只有服务对象外婆与小姨偶尔会打电话关心一下。

  服务对象患病后就在家休学,一直未上学,也没有工作经历,目前主要在家休养为主。

  社会支持网络认为社会工作的任务是一方面帮助服务对象运动网络中的资源解决基本问题;另一方面是帮助服务对象弥补和拓展其社会支持网络,使他们提升掌握建立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服务对象也能够通过这个关系网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服务、讯息和新的社会接触。良好的社会支持,会使服务对象的心理及心理健康得到显著提高。基于此,完善服务对象的家庭关系网,社会关系网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家庭成员的问题是整个家庭不良的沟通交流方式导致的;第二,家庭所面临的危机既是机会,也是挑战;第三,因“问题”而导致的家庭功能的失调能够有效解决。

  服务对象实际属于单亲家庭,家中只有母亲共同居住,父亲长期不在身边,缺少父爱。过往与母亲关系一般,情感平淡,家庭给予的支持能力较弱。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获得的正能量不足,生活单调、感觉孤独,没有盼头。

  服务对象平日里情绪比较烦躁,认为有人监视自己,不敢出门。因此也没有朋辈可以一起交流,社会网络链断裂。

  服务对象及服务对象母亲对疾病有较强的病耻感,除服务对象外婆和小姨外,服务对象的母亲不愿让其他人知道服务对象的病史,也不愿让服务对象与外界接触。服务对象本人对于疾病认知也比较消极,只是规律服药,但从未主动了解过如何能够更好的康复,重回社会。

  服务对象长期一人独处,急需家庭温暖。首先要改善服务对象与母亲的关系,丰富服务对象的内心,使服务对象内心能够变得平和,不再郁郁寡欢。同时增加服务对象与外婆及小姨的联系次数,建立服务对象除母亲以外的亲情网络。

  服务对象目前拥有的朋友数量极少,日常的活动场所主要在家中,缺乏结识新朋友的机会和平台。社工首先要与服务对象建立起初步的信任关心,在逐渐加强彼此间的联系,走进服务对象的内心,从而了解服务对象真实所需。再通过链接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搭建社会支持网络,使服务对象能够得到康复的同时,结交更多新朋友。

  服务对象母亲的病耻感较重,且服务对象本身对疾病并不关心,对整个疾病的康复和期望都比较平淡。首先要改变家属对于疾病的认知,消除因疾病带来的压力和耻感,另一方面让服务对象积极面对疾病,对病情的康复有所期待。

  1.提供社区康复机会,锻炼服务对象的沟通能力,为服务对象走出家中,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2.通过日常心理疏导,引导服务对象更深刻认识自我,重塑信心,改变对疾病的认知,重返社会。

  第一次与小D(化名)母亲接触。通过与小D母亲的交流得知,小D高中时期就曾就诊过,但因自己断药导致病情复发。平日里小D就自己一个人在家,也没有人陪伴,虽然小D母亲很想帮助女儿,但不知从何入手,也不愿让其他人参与自己家里的事情。所以对于社区的随访表示感谢后,并不想继续接受社区服务。

  社工听到这里并没有着急进入随访病情正题,而是与小D母亲聊起了小D的兴趣爱好和小时候的一些趣事。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明显能够感受的到小D母亲逐渐放下了戒备心,整个人变得轻松起来,沟通时的语气也不再那么沉闷。而是变得生动,充满力量。小D母亲分享了小D平日里的兴趣爱好,告知小D很喜欢养小动物,自己在家养了一只小仓鼠,每天和小仓鼠聊聊天,跟着抖音跳跳操,打发日常时间。

  社工在整个沟通过程中,运用倾听、同理心等会谈技巧,用心聆听小D母亲传达的信息,对她的感受及时予以肯定,并对她这么多年的付出表示理解。

  通过第一次的接触,小D母亲明显改变了过往对社区随访的看法,也愿意敞开心扉与社工进行交流。初次接触,获得了一定的收获,在结束沟通时,社工也表示希望后面还能够听到小D的一些好消息,小D妈妈也同意了,这就为下一次的沟通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接触是一周后,小D母亲打来电话表示自己要上班,没有办法陪同小D前往慢病院取药,询问慢病院周末是否正常开诊。社工告知正常上班时间,表示周末无法取药,并提出了陪同小D前往医院复诊的想法。在征得小D母亲同意后,同日社工通过微信与小D本人取得联系,并告知希望能够陪同其一同前往慢病院复诊。在微信沟通过程中,明显感受到小D对于陌生人的警惕和不信任,表示目前药量还够,不需要陪同复诊取药后,再无回复。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社工也并未放弃。本着不打扰但关心的原则,定期给小D本人发送一些日常问候,也会给小D发一些她喜欢的动物推文,或有趣的动物视频。在一次次信息发送过程中,渐渐地得到了小D的回应。小D希望社工陪同其前往F区慢性病防治院复诊取药,社工也在约定好的时间里第一次见到了小D本人。

  见面当天,小D情绪明显比第一次微信沟通放松了很多,会主动和社工聊天。告知自己目前没有读书,在家休养。聊起平日里做些什么,小D会比较开心的说着她的小仓鼠,告诉社工小仓鼠平日里吃哪些食物,要怎么样照顾它。自己也会锻炼,家里有跑步机,偶尔会走走路,也会跟着手机抖音跳操。

  在整个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社工明显可以感受到小D是一个心思细腻,感性又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但内心孤独感较强,很需要朋友家人的陪伴。复诊回来的路上,社工和小D看到了刚刚放学的学生,小D也主动聊起她上学时的事情,称自己也是在这所学校毕业,但是生病之后就很少外出,也没有朋友。

  在即将分别的时候,社工表示后面如果可以的话,希望小D能够多多联系自己,小D也及时给予了回应。

  在陪同小D取药半年时间里,每次与小D接触,社工都会分享一些趣事,同时也会适当的聊一聊小D的病情和复诊情况。小D表示这半年来自己很开心,并与社工主动聊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小D说自己与母亲共同居住,父亲平日里都在邻市,很少回来。母亲每天上班,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家,无小伙伴陪伴,有孤独感。自己也有工作的想法,想做尝试做超市收银员,但是目前还不敢独当一面,不敢见太多生人。

  社工平稳了小D的情绪后,告知了想带她前往职康中心做康复的想法,并表示愿意陪同她一起前往,认识更多的小伙伴。小D很开心,很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平台,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同日,社工再一次联系了小D的母亲,告知了这一想法。小D母亲也很支持,表示这段时间,她与小D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好,小D也愿意主动约其一起外出吃饭。小D母亲对于女儿的改变很是开心,同时对于社工提出的康复平台也很感兴趣,约定好时间希望共同前往参观。

  在约定好的日子里,社工前往康复机构等待小D与母亲的到来,这也是接触服务对象半年后,第一次见到小D母亲。在参观康复机构时,小D本人和母亲都对康复机构的运转理念和康复模式表示满意,也在当日做了健康评估,等待后期入会的通知。

  回到家中,社工收到了小D母亲发来的微信,很惊喜也很欣慰。小D母亲表示:真的很感谢社工给予小D的善意和关爱,让其很感动。小D母亲称家里除了自己和小D的外婆、小姨外,小D能够得到的支持和关爱实在是少之又少。小D母亲也反思了自己的问题,她称自己不愿意让太多人知道小D生病的事情,决定自己也要改变这一想法才可以。社工也及时给予回复和安慰,使这段关系得到了巩固。

  小D每周都会前往职康中心做康复。社工陪同其参加第一次活动后,就感受到小D对外界生活圈的渴望。基于此社工从优势视角出发,鼓励小D,激发其潜能,让其尝试独自前往,并与那里的工作人员主动交流。后期社工也通过与职康中心的工作人员的沟通中,了解到小D的变化,也为小D的改变感到高兴。

  目前小D已经参加多次职康重新的分享活动,也会主动给社工发信息,告知每次活动自己扮演的角色和收获的喜悦,也在职康中心认识了一些朋友,虽然不多,但是能够和工作人员主动交流,已经是很大的进步。现在为了参加活动,小D的睡眠时间也得到了改善,不再是晚睡晚起,而是规律作息。平时仍会定期前往康宁及慢病院复诊,整个人的状态变得积极向上,对生活也有所向往。

  总目标达成情况:通过个案会谈的技巧,在沟通过程运用倾听,同理,尊重,平等原则,与服务对象及服务对象母亲进行合理有效沟通。运用家庭系统理论,改善了服务对象的家庭关系;

  另一方面,为服务对象提供了社区康复机会,锻炼服务对象的沟通能力,为服务对象走出家中,进入社会了奠定基础;最后通过日常心理疏导,引导服务对象更深刻认识自我,重塑信心,改变对疾病的认知,重返社会。

  目前服务对象本人已经也从沉默寡言,孤独无助,变得积极向上,并坚持参加康复,逐步适应社区,最终逐渐融入社会。服务对象母亲也与服务对象的关系逐渐改善,获得了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进行合理结案。后期仍会跟进一段时间,给予一定的支持。

  在整个案例服务过程中,社工发现,首先、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是服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其次、与服务对象找到共同话题,并在每次分开时留有下次见面的期待,是服务得以维持开展的契机。第三,社工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能够善于调动周边资源,为服务对象链接资源,利用多方力量,为服务对象的回归,共同做出努力。

  在这个案例的服务中,社工始终扮演了聆听者,陪伴者,教育者,资源链接者和使能者这几个角色。在与服务对象及其母亲的沟通中,社工灵活运用了会谈的沟通技巧,使服务对象和其母能够积极配合社区服务,获得有效的社会资源。

  在鼓励服务对象迈出第一步、走出家门时,又利用了“优势视角”原理,发现并利用服务对象的优势,以激发其潜能为出发点,协助服务对象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梦想。优势视角强调每个个人、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即使疾病具有伤害性,但另一方面看来也可能是挑战、是机遇。这样让服务对象明白,凡事都有双面性,要换个角度看待问题,以此激发服务对象的乐观情绪。

  在与服务对象的全称沟通中,社工不忘通过情感支持、心理辅导等方法,让服务对象有信心努力走下去,从中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这是关系得以维持的保障。

咨询热线:0898-08980898
站点分享:
友情链接:
电话:0898-08980898
传真:0000-0000-000
地址:广东省清远市
    
ICP备案编号:琼ICP备xxxxxxxx号